“相约访所·秋日之歌” ——法学院组织2021级本科生赴法学所国际法所参观学习-凯发登录入口

 “相约访所·秋日之歌” ——法学院组织2021级本科生赴法学所国际法所参观学习-凯发登录入口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凯发登录入口-凯发下载进入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相约访所·秋日之歌” ——法学院组织2021级本科生赴法学所国际法所参观学习

发布日期:2021-09-27   点击量:

正直精邃,闻道黉学,2021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43名2021级本科新生风雨无阻来到北京东城沙滩北街15号,共赴师生返所之约。十步芳草,学者乐居,师生欢聚一堂殷殷座谈;景山东麓,红楼西邻,师生一起所内漫步参观,合影留念。

法学所国际法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老师,法学院院长、法学所所长莫纪宏老师,法学院办公室主任王帅一老师,法学院本科生部副主任焦旭鹏老师到场参加活动并讲话。这次活动由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初霞老师主持,新生辅导员申洁老师带队。

陈国平书记首先代表两所对2021级本科新生来所开展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并表达了三点期望:一是共享历史荣光。陈国平书记深情地回顾了两所老师特别是前辈学者在国家法治建设的各个重要历史节点作出的突出贡献,指出:过去的历史,同学们未曾参与,但历史荣光是可以共享的。希望同学们为之骄傲、倍加珍惜,并化作激励自己成长进步的动力。二是共享“雾霭”“虹霓”。陈国平书记借用诗人舒婷写的《致橡树》中一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来形容两所和法学院、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学四年对同学们来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家会有拼搏、进步、喜悦,也会有困难、烦恼、忧愁,不管怎样,两所的领导、老师都会与大家紧密地站在一起,为大家的成长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共享美好前程。陈国平书记指出,去年中央召开了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我们积极投身国家法治建设吹响了新的号角。同学们选择学习法律专业,意味着将来要肩负起法律人的责任,因此,期望大家从现在起就要树立献身国家法治事业的理想,准备好把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融入到参与国家法治建设的实践中。

莫纪宏院长以讲故事的方式,亲切而又生动的将法学所、国际法所的昨天和今天娓娓道来。莫老师首先介绍了法学院院徽的设计由来,对院徽中“鼎”的图案重点阐述,期待大家能够像图案寓意的那样经受住千锤百炼,并对院训“正直精邃”四字的奥义做了详细的解释,期待大家能够心正行直,学精思邃,在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更出众,做一个知行合一的有心人,深入地思考问题,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莫老师特别提及办公楼设计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之手,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底蕴。随后,莫老师介绍了法学所和国际法所各研究室及人员构成,展示了强大的科研学术能力。最后,莫老师介绍了法学院机构设置演变进程,提醒同学们入校后选导师要注意的问题,就师生沟通给出了具体建议,即同学们在和导师的沟通中要多一点积极主动性。

焦旭鹏老师在座谈交流中回顾了活动策划和筹备情况,感谢在座老师和同学们对活动的支持,提醒所内学术活动、教室、景观平台对本科生开放,欢迎同学们今后以不同形式返所开展活动,勉励同学们利用好两所各种学术资源更好成长。

王帅一老师则从专业学习角度给大家提出忠告:法学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一定要多读书,培养自己优良的自学能力。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一个框架搭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血肉要自己填。同时,面对成绩排名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天公作美,午餐后天空放晴,莫老师带领同学们前往办公主楼进行参观,介绍了主楼内墙上悬挂的学术大家画像,并在四层平台带大家“一眼看北大”,详细讲解了周边京师大学堂、亢慕义斋及北大三院建筑的历史渊源。

阳光雨露、欢声笑语,返所活动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让新生们深受鼓舞,受益匪浅。同学们不仅对法学所和法学院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作为法律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坚定了自己为中国法治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与信念。

(撰稿、摄影:彭奇艳)

收获与感想:

2021级法学本科1班蒋涵 韩佳恒 朱舒绮

阴雨绵绵,路途遥遥,在一片昏昏欲睡的安静中,我们望向红楼,随即到达了目的地。“正直精邃”兴致勃勃冲向法学所,入目即所训,在满墙攀爬的绿藤下彰显历史,在淅淅沥沥的雨帘中更显清晰。在莫教授的言传中,所训深化为了“心正,行直,学精,思邃”,前二字为做人,后二字为治学。“昨日有阳光,今日有雨露。”莫教授生动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昨日阳光灿烂。法学所、法学院过往历史辉煌,在一个个趣闻轶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陈书记与莫教授的分享之中,我们与神往的学术最高殿堂仿佛亲密无间,我们已然成为了法学院的一份子。从作为高等教育发源地的旧北大到如今的法学所,诸位大师在中国法治建设的“战场”上身先士卒,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们,享受着如此荣光。今日雨露滋润。各位老师、教授乃至整个法学所对新生的照顾举目皆是,身为大家却仍谦逊、亲和,这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长者的期待也正如同“鼎”一般,敦促教导着我们脚踏实地、顶天立地。更不用说,研究员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传授我们以治学精神、专业知识和为人道理。

而明日如何?我想,可能就如同今日的天气一般,有着雨后的清新和放晴的开阔;我想,可能就如同返回时偶然注意的大字一样,是曙光。


2021级法学本科1班陈宇泽

今天非常开心地参观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及国际法研究所,并聆听了陈国平书记、莫纪宏院长的“谈天”。首先,我了解了法学所的发展历史,明白了法学所与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密切联系,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法学所因时代要求而诞生,同时服务于时代,培养了一批优秀杰出的法学家,如张友渔先生、梁慧星先生、李林先生,他们积极献言献策,为中国法治建设尽心尽力,展现了大家风采。其次,我更加了解法学院与法学所的密切联系,法学所的研究人员、学者积极参与法学院的教学及建设,深入科教融合实践,用丰富的经验及深刻的理论基础为法学院本科生授课,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为法学院新生打好法学基础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此外,我们还知道了学习法学,不仅需要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同时需要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尽自身所能学习其他语种,为将来的法学实践配备必要能力,而这需要时间与汗水的浇灌。通过这次的参观,我对未来的法学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2021级法学本科1班刘佳慧 宋亚楠 贺向璐

伴着北京九月的秋雨,初入社科大法学院的我们第一次来到了法学圣地——位于北京大学旧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从前见到的只是老师同学口中的社科大,而今天,终于有机会亲眼一见。不由得发自内心赞叹,社科大法学院真的是一座宝藏,幸运的是,我这个寻宝的人,有机会接近它。我为能够在这里学习生活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刚抵达目的地,我们就受到了法学所许多高层领导和教授们的热情欢迎。只见整洁明亮的会议室里,每个座位前都摆放了矿泉水,甚至还有法学所所长、法学院院长莫纪宏教授精心准备的小零食!在开学典礼上,莫院长叮嘱我们要时时留意身边的小细节,的确,在老师们藏在点滴之间的关怀中,我体味到了无限的感动。

很快,迎新会议就开始了。有趣的是这次会议主题并非“迎新”,而是“迎归”。莫院长亲切地说法学所就是我们的家,有需要可以随时回来;他还说,昨天的开学典礼有阳光灿烂,今天则有雨水浇灌,承载了阳光雨露的悉心培育后的我们定会像小松树一般茁壮成长。这些话语无关功利、无关客套,我能感受到的只是莫院长对我们发自内心的关切。莫院长和几位领导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为我们讲解,足以体现出对我们的重视,每个人在感动之余也感受到了老师们对我们给予的厚望。这将是我们今后进步的动力,老师们也正是我们的好榜样。

天公作美,短暂的午餐过后,雨后天晴,莫院长带领我们上楼领略了“一眼看北大”的好风光,还详细地介绍了北大由京师大学堂发展至今的历史。社科大法学所作为法学人才的聚集地,在全国法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立足顶楼遥望,我不但感受到法学所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社科大的法学新苗,我们脚下有法学所深远的历史作为根基,身后有无数关心我们的师长作为荫蔽,我们能做的惟有不断成长,不论前路弯绕或是雾霭险阻,我们昂首阔步,一往无前。


2021级法学1班黄淼 胡莎 刘洋雨 毕翼飞

今天我们怀揣激动而荣幸的心情,前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和国际法所。院所不是隆重气派的高楼大厦,而是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墨香的别致小院。石刻的“正直精邃”四个大字:心正、行直、学精、思邃,是法学界几代前辈的人生信条,也将是我们法学生,甚至是未来法律人将坚守一生的训言。我们说法律是冷酷无情的,可是透过这四个大字,我们感受到了看似冷酷的法律之下,其实承载着人性的正直坚韧,守护了人世间更多的柔情与温暖。

来到法学所的会议大厅,莫所长便颇为照顾地告诉我们接热水的地方,让我们喝上热水保暖,而桌上已然摆上了准备好的点心和水,在细节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所长对学生们发自肺腑的关怀。之后陈国平书记和我们语重心长地讲述了法学所的历史记忆,并且寄予了我们这一代青年以厚望。接下来莫所长为我们讲了所训的意义、为人处事之道理还有一些所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向我们强调了新一代法律人应肩负的责任和他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在这些交流中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有抱负有理想,因为这个时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我们应当提升自己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下上一代人的责任重担,承担起属于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从而回报社会和报效国家。

午饭后,我们跟随莫所长的步伐来到了法学所的天台。雨后清新的空气氤氲着花香,古朴的凉亭更是增添了几分宁静与优雅。莫所长及其他教授们亲切细致地讲解了从天台可望到的不远处的人文风光。透过层层的绿荫,北大红楼矗立着,已有些破旧的墙壁仿佛写着历史的故事,令人置身过往。“五四广场”如今已被高楼所代替,烟火如歌漫卷,人间仓黄翻覆,但那片承载着一颗颗热忱的心的厚土,将永远被我们这代青年人所铭记着,敬畏着。

从老师们和蔼可亲且发自肺腑的谆谆教诲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何为“正直精邃”,即要以“心正、行直、学精、思邃”为理念,坚持我们的法治思想、法学事业和人生道路。老师们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的建议,也使我们收获良多,受益匪浅。一次法学所之行,为我们迈入法学大门指引了更明确的方向,我们也将努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充实发展自己,成为正直精邃的法律人!

愿为社会科学研究扬鞭奋蹄,共铸盛世之虹霓。


2021级法学1班魏嘉良

在这个烟雨迷蒙的清晨,我们齐聚学校南门。或许还带着惺忪的睡眼,但是每个同学都格外激动,因为很快大家就要来到中国法学届的最高殿堂——社科院法学所。绵绵秋雨并不能阻挡我们的热情,反而激发了更大的期待。车行两个小时,路边的风景从一望无际的麦田变为车水马龙的繁华,大家的心情也愈发激动。终于下车了,从古朴的胡同中继续前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好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冒雨踏入法学所,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院长和蔼亲切的讲座,不仅让我了解到社科院法学所悠久的历史,增强了对法学院、对社科大的自信,更感受到大师们高超的学术能力与对我们的期许。随后,在莫纪宏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法学研究所,进一步感受到法学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一代代法学家的风骨。站在法学所的露台上眺望,景山公园的凉亭和北大红楼遗址历历在目,仿佛我们又回到了百年前,我的耳畔又回响起五四运动期间北大学子为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呐喊声。经历了岁月变迁,很多事物都已改变,不变的是那种伟大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想,这就是我们参观法学所的意义。


2021级法学1班刘金福 杨翼 商翔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我们在蒙蒙细雨中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还未进门,便远远的看见那块刻着院训“正直精邃”的石头,它再一次提醒着我们法学人应保守的初心,也为接下来陈书记和莫院长的讲解埋下了伏笔。接着我们心中满怀憧憬地走进了法学所,古色古香的建筑便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经莫院长的介绍,这是林徽因先生亲自设计的建筑,中西并用的风格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

在礼堂中听陈书记讲话,声声句句入耳。诚如其言,社科院大学与社科院法学所一脉相承,共享历史荣光,共享雾霭虹霓,共创美好未来。乘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东风,身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任,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走过六十余年,以正直精邃为院训,开拓了中国法学建设的新图景。前有王家福,张友渔院长为学界巨擘,为中央授课,助82制宪,种种辉煌仍镌刻在院所壁上;而今有莫院长为首的强大教研队伍,兴科教融合,以专精学术展社科之光,予细心教导助新苗长成。如今我们沐浴着阳光雨露,必将接好这法学建设的接力棒。细雨过后,我们在莫院长的带领下前往楼上的平台。先是第三层,那是一个绝佳的会议场景,莫院长说以后可以在此处举办一些研讨会,露天的场景更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与心扉。然后我们去往四楼,并真真正正的体验了俯视北大的全景。也许因为刚刚雨后,空气显得有些湿润,同学们向远处望去,北京的古巷在雾蒙蒙中显得更加神秘,景山公园在烟雨朦胧中更显古韵。莫院长细致的为我们讲解北大原址上各幢楼,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历史中的北大故事。

经过这次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法学的厚重底蕴与光明前景。我辈定乘这法学研究所阳光雨露之滋润,奋力生长,为中国法学续添绿意,创中国法学之美好未来。


2021级法学1班张良鹏

我发现我自己走到了一条路上,这条路既不是荒草萋萋,也算不上如何拥挤,我看到这条路上有同伴相行,有师长指引,前面还有前辈走过的足迹。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迈入这样一条路,但我庆幸自己走上了这条路。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一起。”我看过人民军队的传承,从雄赳赳气昂昂迈过鸭绿江到喀喇昆仑山上的英雄;我看过人民公仆的传承,从周总理的鞠躬尽瘁到李克强总理的旧皮带;现在,我看到了法、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传承,从张友渔、王叔文前辈到莫院长、焦旭鹏老师,再到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业要延续,这条路就需要有更多的人继续走下去。很幸运,我们加入了进来。毫无疑问,我们的历史是光荣的,这里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源头;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良法善治使得万世太平;我们的前途是光芒万丈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浩荡东风已然来到。

幸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既付使命,当砥砺前行。


2021级法学2班刘佳玟

“沙滩此街,十五号院”,跨越半个北京城,我们来见你。

法学所之景,怡然心悠。“景山东麓,红楼西邻”,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我们行走进神圣的院所--社科院法学所。相约秋日,雨滴绵绵,也寓示着我们栉风沐雨,茁壮成长,野蛮生长。法学所之人,大师云集。“十步芳草,贤者乐居”,莫所长的肺腑之言,亲切指导,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可爱与和蔼。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法学所里无数大师们的认真与严谨,为法律事业奉献一生的人生价值。法学所之旨,烙印于心。“正直精邃,闻道黉学”,其心正,其履直,其学精,其思邃,每一位奔走于法律事业的学子当铭记于心。

“名山事业,善善从长”,吾辈共勉,未来可期。


2021级法学2班孟祥泰

淅沥的小雨伴随着东去的客车出发了,经过了两个小时的挣扎,终于熬到了目的地,即紧张又憧憬,紧张要见到各位领导,憧憬着中国法学最高学术殿堂的模样。下了车,雨势渐大。在大雨中,拍下了法学所地一道风景,一块刻着正直精邃的篆体文字,四字一分为二,分别阐述了法律人应有的做人做事的品格。只有在做人做事的协同发展下,做人才不会走偏,做事才不会办砸。到了会堂,一种庄重感布满了整个场地,法学所的‘主人翁’们招呼大家坐下,俨然有一种亲切的长辈感觉,讲话也不是官方的。莫所长的讲故事又开始生了效,爷爷对孩子的殷切教导怎能不是有趣又有意义呢?简简单单的故事是中国现代法律人一步一步的奠基,一辈一辈的努力,并应由我们传承发扬。西方有的法治我们也不能落下,而是超越,有着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

午饭时间,“主人翁”们坐在讲台上和我们一起吃,既荣幸又亲切。吃罢,便匆匆收拾,参观主楼。莫所长在前,我们在后,建筑是典型的西方风格,每走一步楼梯,都是沉甸甸的使命感。墙上每一位大师的相片都是这栋楼的灵魂所在。就这样,注视着他们不知不觉走上了顶楼。一上去,被诗情画意的装饰撞个满怀。一眼望去,在如此大的城市中心,旁边的一幢幢小房子也添了也许自由感。同时,一百年前的革命圣地也使我浮想联翩。合影是对现在的留念,可也承载了对我们这代人的期望。

乾坤任我静,万物任他行。在清幽典雅的环境中治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能是每个学者憧憬的生活吧......


2021级法学2班朱书宇

今天,我们在绵绵秋雨中走进了法学所。古朴的小楼承载着法学所光辉的历史:这里曾响起青年学生的呐喊,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也有一代代学者在这里潜心研究,为中国法学做出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法学新生来到这里,坐在会议室听陈书记语重心长的嘱咐,听莫所长将法学所的故事娓娓道来,还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法学所。秋雨并未冲淡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我们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殷切期望,也生出一种责任感,“正直精邃”这一所训也将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引我们在法学之路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向前。


2021级法学2班赵祎然

“这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五四运动就从这里开始,学生们汇集在这里,向着天安门出发……”一句句轻描淡写,藏着几十年前的波澜壮阔。2021年9月24日,我们参观了位于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法学研究的最高机构。

法学所的历史是悠久而辉煌的,它地处北京中心,曾为北大旧址,站在法学所的露台上,能够“一眼观北大”。但是真正让它成为中国法学研究圣地的,是工作、研究在其中的这些大家们。参与过《双十协定》签署的第一任所长,伴随着新中国从“法制”到“法治”的历任所长,“依宪治国”最早的提出者……这里的每一位研究员,都堪称“大家”,他们都是我们向往的榜样。虽然时间有限,这次的参观略带遗憾,但是我们已识高山,已经有了仰望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法学所已经成为我们向往的所在。相信在这一次法学所参观之行的激励下,我们能够拥有更充沛的学习热情,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更坚定的学科自信,充满希望地迎接明天!


2021级法学2班彭舒婷

雨声淅淅沥沥,轻柔地降落在法学所那栋写满故事的小楼上,从张友渔老先生到林徽因女士,从王叔文教授到现任所长莫纪宏老师,法学所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趣味无穷。尽管繁忙事务在身,陈书记仍然抽出宝贵时间与我们进行交流;尽管一大清早就参加了几场会议,莫老师也仍然给我们语重心长地娓娓讲述法学所的故事,老师们对我们的重视以及法学所的神圣地位与使命使我们感到肩头责任之重。尽管外面秋雨绵绵,这次简短的法学所参观之旅却让我们沐浴着师长敦敦教诲和殷殷期盼的阳光,我们必将承担起为未来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心力的重任,在“阳光”和“雨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成长为祖国法律事业的杰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级法学2班王奕文

法律人身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朝着法治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所谓正直精邃,法学所有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刚踏入法学大门的法学生来说,我将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


2021级法学2班陶奕萱 王菁菁 付佳欣

2021年9月2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各位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初入校园的尤卡斯鹅们有幸参观了法学所。虽然只有短短半日,但是带给我们的触动却很大。

一、建筑篇。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庄严肃穆的影响深入人心。几栋古旧的小楼带领我们穿越时光,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正直精邃”的院训石碑矗立门前,诉说着对未来人的殷切期盼;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像,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身临其境,方知精神之伟岸;瞻仰故地,更感先贤之崇高。

二、人文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在我们进入社科大之后听了不少于三遍,但是在今天却有了最直观的感受。狭小的空间却培育了代代人才。在莫所长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法学所的发展历史。从张友渔所长到王叔文所长再到王家福所长……没有一位不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同时法学所也在他们的带领和各位前辈的努力之下不断壮大,成为人文之光!更令人触动的是,尽管各位老师都是各个领域的翘楚,但却都很平易近人,以真心来教导我们。话语很朴实但情谊很真挚!

今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莫老师的《小松树》了,太可爱了。我们会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快快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


2021级法学2班崔世勇

“正直精邃”大概是我这次参观中印象最深的。就在2021年9月24日上午8:00,我与法学的其他同学踏上了前往法学所的公交车上,在2小时左右的车程中,我望了望周围的同学,大家的表情尽收眼底,毫无疑问,我们有些紧张,但又充满期待。上午10:00左右,我们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国际法研究所,这里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旧址的一部分。

莫纪宏老师在讲座中提到,我们所的所训是“正直精邃”,何为“正直精邃”?即心正,行直,学精,思邃,具体来说,就是要有良心,有良知,不耍小九九,反对精致利己主义;做人要顶天立地,像个男子汉,不做亏心事,身正不怕影子斜;学习要深入学习,精益求精,更进一步;思考要深入、深刻。明代王守仁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在讲座之后,莫纪宏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主楼,老师十分平易近人,向我们一一介绍了画像中的前辈,到了四层,“一眼望北大”,在老师的介绍下,我看到了京师大学堂,还有其他的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建筑。


2021级法学2班董旭 丁建文 李同梁

能够聆听的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在法学所古色古香的建筑中领略历史的意蕴,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感谢法学所的领导老师们为我们提供这样珍贵的机会,感谢辅导员老师的一路陪伴。

做一名“正直精邃”的社科大学子。“正直精邃”是法学所的所训和社科大法学院的院训,更是其培养人才的一贯要求和崇高标准。“正直”要求我们“心正行直”,知行合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内心满怀正义,胸怀国家人民,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脚踏实地,坦荡前行,用言行践行内心正义,不畏坎坷,勇于向前。“精邃”要求我们“学精思邃”,勤学勤思:要用严谨踏实的态度学习人类文明精华,做学问精益求精;又要深入思考,思虑长远,用开创性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成为一名“正直精邃”的社科大学子,当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

铭记昨日辉煌历史,答好今日时代答卷,续写法学之光。陈书记和莫院长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对法学所的辉煌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众多前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法律事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当我们凝望他们的照片时,仍能感受到那份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法学所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我们更能在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中潜心治学,从而成长为优秀的法律人才,传承法学所的优良传统。当今时代向我们法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打好根基,快快成长,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续写法学所的历史辉煌。


2021级法学2班李孟琦

秋雨绵绵,情汇法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的一员,今日与其他同学一道一同参观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受到了莫纪宏所长等一行法学所学者教授们的亲切欢迎,前往沙滩北街15号的路虽是漫长的,但又是如此的兴奋,作为中国法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殿堂,法学所与国际法所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深厚人文背景,莫所长热情的为同学们介绍了法学所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也为同学们未来四年的学业生活规划提出了指导。沐浴在北大旧址红楼的光辉之下,呼吸着从五四运动以来发展着的时代气息,“正直精邃”四个大字深深印在了我们法科生的脑海中。参观归来途中,一遍又一遍回想着挂在走廊上的法学大家的油画相片,心中蓦然地起敬,暗自下定决心要承载着法学所光荣的历史责任,努力成长变为新时代担当中国法治发展的新生力量!

  • 社科大法学院微信公众号

  • 法学院校友办微信公众号

  • 凯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 联系凯发登录入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