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严控下,生活突然变得局促和空间狭窄,想见的朋友只能在微信里摆摆手,想说的话只能在云际中电传,视频中变形的形象难以相认,断续的声音表明我们还在。风哽咽云依旧雨照常,春红柳绿窗外肆意摇弋、山川河流远方屹立流淌,三年一晃,疫情生活就这样过去了。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习惯了隐忍、大度和宽容,任凭风吹浪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但是,这个夏天却让人觉得岁月有点无情,当六月初的晨曦照进来,听闻同学们已经毕业,多数回到了家乡。没有毕业典礼,没有老师同学的合影,甚至没有遥望背影说一声珍重再见,道一句前程远大,这可能是从教以来最为残忍的事情了。
曾经,几年的朝夕相处,这里指的是疫情前与同学们的朝夕相处,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一起欢乐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愁,跟同学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同学们有为难的事,往往会跟老师说,有不解的问题征求老师的意见。毕业后,我们亦师亦友,时时刻刻在全国各地互相遥祝顺利和平安。
新毕业同学的学生生活却成了老师心中永远的痛,我们感到非常地愧疚和无力。这几年,我们没有太多机会面都面坐在一起探讨学术、谈天说地、访古论今,更没有机会“走遍法院检察院”、调研工厂乡村社区监狱,我们只能常在微信群里见见面、在云视频中聊聊天。我们担忧疫情发展,关心停电影响,讨论民生法治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每次放假回家的时候能看看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同学们回来后也以散文的方式记载了所见的点点滴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民生的躁动。
疫情肆虐了三年,老师不详知你们每一个人的性格、想法和愿景,你们青春的脸庞有时常带笑容有时布满愁云。欢乐时,你们会戴着五颜六色的毛毛头套,以忘我的方式又蹦又跳,引吭高歌,让老师觉得骇人、不解和好笑;愤怒时,你们会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地为不平不公据理力争,让老师感受到青春、正义的模样。岁月就这样一天天远去了。“老师,我们毕业论文全部通过了”“老师我进了法院了”、“老师,我进了政府了”“老师,我去律所了”……这可能是你们让老师最感到欣慰的地方了。
你们是这么年轻,生活就像一只小绵羊,任你们驱赶去不同的方向。我常常在想,20年后你们会是什么模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做人的根本却最是不能忘。现在翻看微信朋友圈时,我会特别紧张和小心翼翼。一个老朋友久未出现,就会忍不住去猜测,他不会出什么事了吧?媒体有时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冲击,一个老熟人突然落马,其行为超出我的认知和想象,接连几天我都会陷入一种焦虑之中,怎么可能、怎么会?所以,特别希望在20年后,同学们能成为家长、老师和学校的骄傲,而不是让我今天倍感焦虑、痛心和惋惜的对象。
年轻人充满活力,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从人的生命周期而言,这是正确的。但是,就个人而言,在现实生活中,世界并不都是你们的。在家你可能是父母的唯一,现实中你只是渺小的一粒子,世界不会也不可能围着你转。你可能会遇到不顺心不高兴不公平的事,除了原则问题,有时候这些事的是非曲直并不是那么明显,如何处理就需要展现出充分的智慧。要学会幽默和风趣,否则人生就太苦了。另外,每个人的终点站在哪里,取决于我们每天的努力和奋斗。每一项你可能从事的工作都需要你去努力,做到尽善尽美,最终才会有所回报;每一个你遇到的人都值得你去珍惜,才会四海皆兄弟、五湖有朋友。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就看我们如何让他发光。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嫉恶如仇,放弃匡扶正义,放弃家国情怀。
年轻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年轻的时候曾游历过一些国家接触过一些留学生,其中不乏许多忧国忧民的留学生,他们就像上个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一样,经常讨论和关心国家的未来和前途,也有不少的人聚在一起经常讨论怎么才能在国外呆下去,谁在学校找到了工作、谁买了二手车,谁又买了房。物质条件不可或缺,但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知足是天然的财富。你是谁,你做了什
么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位年长学者曾开玩笑似的告诫年轻学者,你们不努力,你的连墓志铭都没法写,虽觉言重,但却深有同感。年轻学子们踏入社会确实应该有远大目标,同时要有怜悯之心,振兴你出生的这块土地,为你的人民服务才是最值得奉献和努力的事业。
这是一块热土,充满希望,也布满陷阱,正因如此,探险开始。
祝同学们鲲鹏展翅,天高任鸟飞。
2022年6月6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