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45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收本科生的第六个年头。1978年,社科院研究生院招收第一届448名硕士生;2017年,社科大招收第一届392名本科生。
对于任何一个目标一流的大学而言,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大学最优质的资源。本科是一个青年成才的关键学段,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础,优质的本科资源更是成立社科大的初心之一。我们要为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而源源不断地输送顶尖人才资源,就应当为本科生的培养创造更大更好的平台,提供更优化的培养和更有组织的服务。对此,我们应当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忧患感、紧迫感,不断提升社科大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以努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社科大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党中央提出“加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分类建设一流大学的深入推进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等理念的提出,为社科大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党中央亲切关怀、社科院党组的大力支持成为社科大创办一流大学的方向指引和核心动力。
社科大本科招生六年来,通过“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入主流、入体系,一体化、一盘棋”的办学方略,强优势、补短板,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当然,对照党的期待,对标教育部一流学科的建设标准,比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的办学定位,我们仍有很多不足,需要持续不懈努力。为此,我们将陆续推出“社科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系列报道,力图全方位地展示学校、学院、教师在人才培养领域中的理念思考、模式创新和实践探索,以鼓励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激励教师全力投身于人才培养事业之中,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扎实基础,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目标作出更大贡献。(林维)
【社科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系列报道】
如何做好读书会?让学生的“爱搭不理”变成“体验到底”?
——法学院读书会改革创新
5月31日周三晚,上课铃声还未响起,北综合楼206教室已有七位同学提前将桌子摆成了圆形,并在电脑屏幕前准备今天即将发言的英文稿。这种“新型”的读书会活动每周三晚都会在此举行,吸引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多名本硕同学参与其中。此次参与的七位同学将线下面对面地与指导老师、同学进行全英文读书分享活动,还有线上八名同学在腾讯会议室同步参与学习。这是法学院刘晓春副教授,以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数字法学领域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与实践平台建设”为依托,开展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英文读书分享会”活动现场。
英文读书会现场
谈到举办英文读书会的初衷,担任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的刘晓春老师说:“之前其实它不是以读书会这种形式开展,我们组织同学展开一些内部的读论文活动和学术沙龙,它是一个研究形式的讨论会。后来我们也在想要再怎么完善一下?所以就延展到今天的这种读书分享会,现在是读书分享、研究沙龙并存,形式更多样了。”
新闻传播学院王凯山老师采访刘晓春老师
全英文“沉浸式”读书会 曾遇困惑和迷茫
目前整个英文读书分享会共分为英文阅读、英文报告、英文讨论、中文讨论四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要求师生必须使用英文对经典原著中的学术观点进行理解和表达,这对于很多同学来讲可是不小的挑战。
“因为我口语和听力都不是很好,只能慢慢的一边跟老师学,一边跟老师练,老师也有时候会特意放慢进度等我,有时候还为了照顾我切换成中文。有次,师兄师姐们都听懂了,但我没听懂。老师为了照顾我,还切换了一遍中文再给我讲一遍。我就觉得既然如此,就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我也要继续努力把英语提高,慢慢的融入读书会。”22级本科生杨超然如是说。
另有一位20级法学专业杜天星同学也遇到了同样的语言障碍。“最大的困难就是我英语不好,它是网络法的英文阅读,我没有学过相关法律英语的课程。在阅读和表达的过程中,我刚开始根本没办法说完整的英文段落。但是刘老师很有耐心,每次我说的内容她好像都能听明白我在说什么,刘老师也会说一些专业的英语,还会把一些名词专门翻译过来,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进步很大。”
“来了之后才知道是全英文交流,就是一个纯英语的语境的环境,听和说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水平,用英文去输出自己的观点。虽然我在这个层面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我觉得锻炼英语听力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的。”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唐恋也这样说。
学生在用英文汇报读书体会
在开设读书会的过程中,对于是否使用全英文模式,刘晓春老师也曾遇到了一些难题。“林维副校长一直鼓励全英语、双语课的开发,但是我猜测对于本科生来讲,全英文表达还是会有点难,担心选课达不到最低人数的开课要求,现在我们是把研究生和本科生集合在一起,在我们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的平台上聚集了一些对网络法真心感兴趣的同学,兴趣打通之后,愿意挑战的同学还是挺多的。其实读书会不仅是读书,还是一个英文训练,不仅是英文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要用英文去组织学术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这对同学们算是全新的一个挑战。”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同学表示尽管起初面临语言的障碍等问题,但是在老师的指导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下,英文表达能力显著提升,理论认知上也有了拓展,因此深受大家的欢迎。由此可见,英文读书会的开展对于这些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和学术成长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教练式”对话交流,学生获得“幸福感”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根本。培养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要扮演学生的“指引者”和“聆听者”。在读书会现场,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切实参与其中进行了观点输出和表达。当每位学生阅读完导师指定的书中内容之后,会和同伴之间开启深度对话,在一轮又一轮的英文对话中进行自我探索和潜能发掘。这种形式的读书会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感知力、觉察力、表达力,并能结合手中的书,制定出最符合自己当下情况的行动计划。最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教练式对话”的方式,指导老师在读书会现场充分发挥了“教练员”的作用,可以使学生们在读书会中,既有深度思考,又有感官体验,还有视角融合,自然而然容易沉浸其中,体会整个过程给自己带来的独特感受。互动过程中碰撞出的原创性“思想火花”并不易冷易逝。在前沿话题的讨论中,很多学生找到了学术兴趣点,并提前锁定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在互法中心,去年,我们学校和杭州市互联网法院合作了一个项目,主要是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案例进行了梳理。最后我们形成的司法解释条文被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未来有可能会被采纳。想到这里我有一些心潮澎湃,非常感谢社科大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去探索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有老师在一直帮扶我们,真是手把手的教学,我觉得收获非常大。”22级诉讼法研究生王璇琦学生如是说。
谈起对“教练员”刘老师的评价,20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姜瀚说:“刘老师特别显著的特点是很强的内驱力和责任感,事实上互法中心是有非常多工作的,不论研究课题也好,还是事务性工作也好,我们学生有机会深度参与到这些工作中,也受到了老师们责任心、认同感、内驱力的鼓舞。”
老师的鼓舞与带动,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也实实在在的有获得感: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系列竞赛之一的“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和志愿者同学在刘晓春老师的指导下,共获奖4项,包括主赛道一等奖一项、社会治理专项赛道特等奖两项和二等奖一项,主题包括“短视频凯发登录入口的版权损害赔偿问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实证研究”等网络法热点议题,多名获奖学生作为新苗计划学术团体“互联网法律学社”成员,在该团体中通过参与多项相关主题的研究和学习活动获得助益。
学生跟刘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此处与远方: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当前不少教师,被许多有形无形的力量赶上了教育的“快车道”而急于求成,疲于奔命,成为了不停旋转的“陀螺”。许多高校的读书会也存在着流于形式、水准偏低、吸引力不足、管理松散等问题。如何办好读书会?使学生真正能“体验到底”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的英文读书交流分享会或许是一种前进道路上的探索,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阅读真正发生,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外语能力提升的对接,让法律相关专业的学生真刀实枪练本领,提高研究型能力。
对于理想学生所具备的特点,刘晓春老师这样说:“首先还是眼光长远一些,尤其是在大学里面,如果只盯着眼前的分数,我相信在座这些同学他们不会来参加这个读书会。所以应该具备更开阔的眼界和更远大的抱负,这个是最重要的。另外就是他们自己的内驱力,也就是学习动力和好奇心,自己愿意积极主动的去探寻新知,挑战自己的极限,这个也很难能可贵。我希望我们社科大的学生能够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脚踏实地一点,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急功近利,做很多事情,不要总是想要即时回报,过于纠结一些眼下的需求没有得到即时满足,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志存高远。”
刘晓春老师总结发言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2023年1月1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会上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前,推动学生阅读的顶层设计与政策规划已经到位,接下来的中心工作便是促进阅读真正发生,真正把学生的“读书大事”抓实。
唯有自己爱读书、会读书,也能教学生读书、带学生读书的教师,才能组成优秀的领读人队伍,逐步带动学生真正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书会,于学生而言,为其提供了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之外、更具个性化的高阶教育资源;于教师而言,使教师更从“心”地回归教书育人的职业本位,破解科研成果与教书育人衔接的难题;于学院的学科建设而言,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各学科的学科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的转化,对学科后辈人才的发现、学生学术底蕴的建塑、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均有重要意义。
来源 | 社科大教务处
编辑 | 程世明